在我們所處的東亞世界裡,包含中、日、韓文,乃至於東協十國的 7 種語言(越南語、印尼語、泰語、柬埔寨語/高棉語、緬甸語、馬來語、菲律賓語),甚至是現代的英文,幾乎不存在所謂的「名詞文法性別」。也就是說,在我們大多數臺灣人的語言經驗裡,名詞並沒有性別之分,所以我們並不存在「名詞要分性別」這種概念。

歐洲語言普遍存在文法性別

然而,這在歐洲語言當中卻是個普遍存在的文法現象。這也成為亞洲人在學習英文以外的歐洲語言時,常見的第一道障礙。

以德文為例,以下的時間單位都有不同的文法性別:

中文
德文
時間
die Zeit(陰性)
das Jahr(中性)
der Monat(陽性)
der Tag(陽性)
die Woche(陰性)

桌上常見的餐具性別也不一,湯匙是公的 (der Löffel),叉子是母的 (die Gabel),刀子是中性的 (das Messer)。這樣的文法性別若再搭配德文所保留古老的「格變化」之後,就更是眼花撩亂。時而變化時而不變化、時而大變化時而小變化,實在複雜得不得了。即使是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葡萄牙文、荷蘭文、瑞典文等等這些「格變化」已經不明顯的歐洲語言,文法規則雖比起德文簡化了不少,但它們的名詞仍然存在「文法性別」。

拉丁語系家族的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葡萄牙文名詞皆有「陰性」和「陽性」,而與德文同屬日爾曼語系的荷蘭文和瑞典文則把陰陽性合併,保留「中性」與「非中性」(瑞典文稱為「通性」)兩種詞性。

名詞的文法性別,說穿了就是歐語的「冠詞」有很多套衣服,不同的名詞要穿不一樣的衣服。而「格變化」則是再加上遇到的不同時機,再揀選不同的衣服來穿。
英文就只有「the」一種。

「文法性別」有邏輯跟規則嗎?

文法性別是怎麼來的,語言學界至今可能都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把名詞分成陰/陽/中性等類別,究竟有沒有邏輯跟規則可循?有些文法書會跟讀者說「有」。

以德文為例(以下分類選自淡江大學德文系張秀娟老師監修的《德語文法大全》)

【人類或動物的自然性別】

  • der Mann (陽性) 男人
  • die Frau(陰性) 女人
  • das Kind(中性) 兒童

「女人」 (die Frau) 是陰性,「小女孩」 (das Mädchen)  以及 「年輕的未婚女子」 (das Fräulein)  卻是中性的。Mädchen「小女孩」因為尚未性成熟、尚未性啟蒙,因此可以接受這個字是中性,但 Fräulein 明明是指青春期以上,已經具備第二性徵的女性,這個字在文法上卻被「去性化」。

das Fräulein 一詞近來被認為有矮化女性,甚至壓迫婦女性自主權的嫌疑。與當代婦女解放、性別平等的觀念相牴觸,並且「年輕、未婚」兼隱含了年齡歧視與性別歧視的可能,於是在現代德文當中已經罕見,變成了過時的語言。

【天氣現象與自然】經常是陽性

例如:

  • der Regen 風
  • der Wind 雨
  • der Fluss 河川

「日」與「月」不在此範圍,「太陽」(die Sonne) 是陰性的,「月亮」(der Mond) 是陽性的。

而河川名方面,只有法蘭克福旁的美茵河 (der Main)、科隆旁的萊茵河 (der Rhein),以及海德堡旁的內卡河 (der Neckar),是德國唯有的三條「陽性河川」,其他河川名在文法上的性別都是陰性的,例如多瑙河(die Donau)、莫澤河(die Mosel)、易北河(die Elbe)。

如果加上惱人的格變化,冠詞又會變得不一樣。在陽性的「萊茵河畔」是 an dem Rhein(陽性冠詞從 der 變成 dem,簡寫為 am Rhein),而在陰性的「多瑙河畔」就變成 an der Donau(陰性冠詞從 die 變成 der,變得跟陽性第一格一模一樣)。

【四季、月份、星期裡的日子】經常是陽性

例如:

  • der Frühling 春天
  • der Mai 五月
  • der Freitag 星期五
    *但「星期(週)」 die Woche 這個詞本身卻是陰性的。

【表示樹木或花卉的名詞】經常是陰性

例如:

  • die Eiche 橡木
  • die Rose 玫瑰
    *但 der Baum「樹木」這個詞本身卻是陽性的。

【金屬、化學物質、藥名等】經常是中性

例如:

  • das Kupfer 銅
  • das Aspirin 阿斯匹靈
  • das Vitamine 維他命
    *但 die Chemie「化學」這個詞本身卻是陰性。

【以 e 結尾的名詞】經常是陰性

例如:

  • die Sprache 語言
  • die Ecke 角落
    *但 der Kollege「同事」、der Junge「男孩」這些以 e 結尾的字都是陽性的,上例的 das Vitamine「維他命」則是中性的。

「文法性別」的規則並沒有絕對,其他的文法規則我就不列出來了,這邊不是在上德文課呀!不過從上面的舉例來看,每一種分類都有例外的情況,沒有百分之百精準的判斷標準。

不同語言,文法性別可能不同

同一個名詞的文法性別,在不同種語言裡,會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舉例來說,「盧森堡語」跟「德文」彼此是日爾曼語系家族裡非常親密的「近親」。文法性別也分成陰/陽/中性三種,名詞第一個字母也規定保持大寫。而且德文複雜的格變化在盧森堡語裡一個也沒漏掉,但「信箱」一詞的盧森堡語 d’ Bréifkëscht,也就是德文 der Briefkasten,在盧森堡語是陰性名詞,在德文卻被歸類成陽性名詞。連這麼近親的語言都會出現齟齬,更不用說其他的語言。

用日爾曼語系家族的「表親」荷蘭文再舉一例:「頭」的荷蘭文 het hoofd,也就是德文的 der Kopf,在荷蘭文是中性名詞(並已取消古日爾曼語保持名詞字首大寫的文法規則),在德文卻被歸類成陽性名詞。還有前面提過德文的「太陽是陰性」以及「月亮是陽性」,這在法文則是完全相反過來。

文法性別不是真的「性別」

「文法性別」這個名稱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下的「受害者」,它在文法規則上被強迫命名為「陰性」、「陽性」、「中性」,但它其實就是冠詞「一個系列不一樣的衣服」。有的名詞要穿這個系列、有的名詞要穿那個系列,如果還有格變化,那就會在不同的時機要求穿上某個限定款的系列等等,絕大部分跟性別一點關係都沒有。有人認為文法性別的分類並不影響語意,只是增加語言溝通上不必要的負擔,終將被簡化成更容易的文法規則,就像現代英文那樣「中性化」。所以,「文法性別」要終結了嗎?

「文法性別」還有明天嗎?「去性別化」可能嗎?

文法性別的古老規則也可以從史料中發現,像是東羅馬時代的拜占庭帝國女皇伊琳娜(Ειρήνη)。雖然是女皇,但她的正式稱號卻是「伊琳娜皇帝」(Kaiser) 而非「伊琳娜女皇」(Kaiserin)。一直到了現代,已經在位 15 年仍大權在握,偶爾被媒體戲稱為「歐洲女皇」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德文裡也稱 die Bundeskanzlerin「女的聯邦總理」,文法上不能用 Bundeskanzler「聯邦總理」這個字。

為什麼女人沒辦法直接用 Bundeskanzler 這個字?為什麼非要從原型字造一個變化字拿來給女人用?就像夏娃只是用亞當的肋骨做的?這到底是哪門子的性別偏見?如果一定要造字,為什麼不能創造公平共用的單字,或者像英文那樣把 er 的男子性「去性化」為大家都可以用的中性詞?文法規則是人訂的,德國女性主義語言學家 Luise F. Pusch 就認為,此時此刻,德文是一個舒服的語言,但卻是一個極不公平的語言。

儘管德國聯邦法務部在 2014 年間發布一道行政命令,要求政府機關的用字遣詞不得再以男性名詞概稱全體,但這看似立意良善的規定,卻讓德文稱謂突然之間變得異常複雜。

在法蘭克福大學寄給我的一封信上,校方寫道:An die(致所有的)Studierenden(在學生們), Wissenschaftlerinnen(女研究員們) und Wissenschaftler(男研究員們), Professorinnen(女教授們) und Professoren(男教授們), Mitarbeiterinnen(女員工們) und Mitarbeiter(男員工們)。除了第一個「在學生們」巧妙地使用「動詞+de(n)」等於無性別複數名詞這種文法規則,其他的稱呼顯得非常冗長、拗口,不但反更凸顯男女性別二元化的刻板角色,也讓想要政治正確卻又畫虎不成的斧鑿明顯不過。

這都是德文文法沒有像英文那樣根本性地做出改變所致。目前看起來「動詞+de」是合乎現有德文文法,又能兼顧性別多元、性別平等的最佳解方。果然過了不久,又收到校方的來信:Liebe Lehrende…(親愛的教學者們...)。男教授/女教授/男研究員/女研究員都不見了。

這種身分名詞上的男女二元區分,雖在現代英文當中還是存在一小部分,像是男演員 (actor)、女演員 (actress) ,男服務生 (waiter) 、女服務生 (waitress) 等等,但英文從中古時代以來就已經把文法性別大量簡化。再加上當代性別思潮的影響,推著英文性別中立化的腳步更進一步,讓這個語言公平,不再去強迫區分成公的母的、男的女的,這是英文演化的方向。

至於其他歐洲語言,文法性別的明天還很長,要撼動語言的性別化體制也非一朝一夕,如同當前看似性別平權略有所成的世界,其實厭女的反撲勢力正如排山倒海而來,挑戰還很多、路還很長。有志於學習歐洲語言的朋友,不妨把那些什麼公的、母的先忘記,利用類似荷蘭文文法上「de類詞」、「het類詞」的搭配法,來取代陰/陽的「性別刻板印象」吧!

取代「文法性別」的實際作法

在金桃的新專欄【發燒話題學德文】裡,讀者就可以發現,幫大家整理的單字表就是按照「r 類詞」、「s 類詞」、「e 類詞」去分類,類似荷蘭文「de 類詞」、「het 類詞」的搭配法。這樣一來就能幫助大家不要再掉進「為什麼是陰/陽/中性?」的泥沼裡。

德文三類詞加上複數型的冠詞格變化共有 16 種,每一種好像有點類似,卻又不太一樣。有些還會在不同的地方重複出現,非常地複雜,如下表:

第一格
第二格
第三格
第四格
r 類詞 der des dem den
s 類詞 das des dem das
e 類詞 die der der die
複數型 die der den die

所謂的「r 類詞」、「s 類詞」、「e 類詞」,是根據定冠詞位於第一格時,也就是不作任何變化的時候,取其最後一個字母來命名的。

最後給學德文的讀者一個衷心建議:德文的文法基礎想要打得好,這個表就必須要像九九乘法表那樣,整個背起來、背好背滿,未來遇到各種情況才能夠迎刃而解。打好德文文法基礎的同時,也別忘了一邊練習你的德文聽力和口說,Glossika 語言學習平台提供大量德文母語人士錄製的聲音檔,一邊仔細聆聽德文句子,一邊將聽到的德文複誦出來,漸漸的你會發現德文發音的細節,德文口說也會越來越流利!現在就註冊 Glossika 開始免費 7 天試用吧!

Glossika 學德文介面

延伸閱讀

  1. 【德文冷知識】有非洲國家把德語當成官方語言?五個你可能不知道的德文冷知識
  2. 【盧森堡語言】盧森堡的多語軟實力-盧森堡人能說多種語言,但更愛自己的母語
  3. 【學荷蘭文】和英文跟德文超像,荷蘭文比想像中的簡單!

🦉 追蹤我們的 YouTube / Facebook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