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著名的美食地獄,有人戲稱日耳曼人自從「已知用火」之後,飲食文化大概沒有再進步過了。不少德國人覺得把力氣耗在處理吃﹑食方面,非常浪費時間,覺得生命應該花費在有意義的事物上,像是修房子、修車子、修理孩子... 不不不,是教育孩子之類的。可能也是因為這樣,德國的工業、教育、法律聞名世界,而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則相對貧瘠。想在這個飲食貧瘠的國家活下去,還得先學習一些食物的名詞,一起來學學德文美食關鍵字?以下我們就從街邊小吃看起,然後進入到其他的德式飲食。
認識街邊小吃之前,要先認識德國的 FEST
德國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卻沒有像英國倫敦、法國巴黎那種動輒七、八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人口非常分散,這跟德國的歷史有關。日耳曼地區自古以來並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而是說著日耳曼語的諸侯們各自為政的邦國林立,發展是分散式的。因此,把今天德國前五大城市:柏林、漢堡、慕尼黑、科隆、法蘭克福人口相加,才約略等於一個巴黎的規模。
由於人口分散的緣故,德國境內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村落,生活單調無聊。事實上,城市也只是比較大的村頭而已。苦悶的德國人於是約每兩、三個月就會找一些名目,舉辦「慶典」、「祭典」,德文就是「Fest」這個字,類似夜市那樣擺攤個幾天,有吃有玩,藉由舉辦這種慶典來設法找些樂子。有時候這些「慶典」甚至相當盛大,像是個臨時的樂園,會架設摩天輪、海盜船、碰碰車、軌道車、旋轉木馬、夾娃娃,以及各種遊樂設施。
「慶典」一年到頭都可能有,例如二月是天主教傳統的嘉年華,四月產蘆筍、白酒的時候會來個「春之祭」。仲夏之間,各鄉鎮村里甚至可能在每個週末接力舉辦「慶典」,幸運的話一整個夏天不會間斷。入秋的時候有些地方會辦燈籠節、秋之祭。冬天當然就是著名的聖誕市集,在主要城市裡大約可以營業一整個月,直到平安夜前一天。街邊小吃的大本營,就是在這些「慶典」裡了。
街邊小吃 (Straßensnack / Imbiss) 介紹
跟物產豐饒的東南亞相比,德國街邊小吃的品項並不多,從頭到尾走完一個慶典,重複率相當高。以下介紹 7 種常見的街邊小吃給大家認識:
1. 烤香腸 (Bratwurst)、炸薯條 (Pommes)
英國的入門小吃是廣為人知的「炸魚和炸薯條 (Fish & Chips)」,德國街邊小吃的入門則是烤香腸 (Bratwurst) 與炸薯條 (Pommes)。跟英國不太一樣的是,烤香腸和炸薯條通常是分開賣的,不是一組套餐,而買烤香腸的時候會免費附贈一個小麵包,看來麵包才是套餐的一部分。
香腸大致上有豬肉和牛肉兩種,不吃牛肉的臺灣朋友買一般香腸即可。德國當地穆斯林很多,牛肉香腸也有相當的市場。還有一種奇異的「咖哩香腸 (Currywurst)」,咖哩香腸的作法是先把香腸切塊,再沾上「咖哩醬」跟「咖哩粉」,但這種咖哩似乎是德國人自己想像出來的,跟我們對咖哩味道的理解差異頗大,好奇的人可以嘗試一下。
這種攤位其實通常也賣各種烤肉、扭結麵包等品項。「Grill」是烤肉攤的關鍵字,可能還沒看到字,就已經遠遠聞到烤肉香了呢!
2. 扭結麵包 (Brezel)
這是一種作法奇特,形狀也奇特的麵包。用發酵不完全的麵糰,加上一點點粗鹽,烤成黃褐色,表面呈現皮革般的質感,吃起來很有咬勁,搭配麵包上的粗鹽,越嚼越有麵包香。這種麵包有其宗教意涵的起源,包含不完全發酵的作法,及其扭曲的形狀代表雙手交叉在胸前,誠心祈禱的意思。
來自充滿各類美食的東南亞,我一開始很討厭這種口感樸實,彷彿是「已知用火」的人在吃的麵包,但時間久了卻也逐漸明瞭箇中滋味。在超市、各類慶典,以及一般路邊的麵包店,都可以輕易找到扭結麵包,算是非常普遍的德式麵包。
我在臺灣也有吃過所謂的「德式扭結麵包」,但根本「太好吃了」,又鬆又軟又充滿奶香,也就是說很「不德式」,而是為了迎合臺灣人喜愛的口味。不論是德式或是臺式都有其擁護者,就看自己喜歡什麼口味!
3. 燉腎臟 (Nierenspieß)
乍聽之下好驚悚的感覺!德國人很少吃內臟,在慶典上卻不難看到「燉腎臟」的攤位。其實就是臺灣人吃「腰子」的概念,只是烹調方式不一樣。詳細究竟如何,要你自己來試一試才知道!
4. 吉拿棒 (Churros)、可麗餅 (Crêpe)、棉花糖 (Zuckerwatte)
這些根本不是德國的食物,分別來自西班牙、法國,以及美國,但常常現身在各類慶典攤位上,真不知道該說德國人懂得國際化,還是說在食物上變不出新把戲。各位看倌就自行斟酌吧!
5. K 霸店 (Kebab)
在歐洲街頭常見的沙威瑪店 (Kebab),跟臺灣一樣,店主往往是來自阿拉伯或土耳其的穆斯林,而這很有可能成為你在德國街邊小吃圈中,被大豬大肉和各種炸物襲擊後的一道救贖。在 K 霸店可以找到蔬菜,而 K 霸本身就夾有大量的蔬菜,我覺得是在德國相對健康的街頭食物。
由於伊斯蘭信仰的關係,K 霸店通常不供應豬肉,而是以雞肉、羊肉或牛肉為主,某些店家甚至會使用海鮮食材,不過德國是傳統的大陸型國家,德國人不是很喜愛吃海鮮,因此海鮮 K 霸店也非常罕見。
6. 季節限定的白羽毛酒 (Federweiße)
春之祭要吃蘆筍配白酒,在入秋時節的慶典則要吃烤薄餅 (Pflannkuchen) 配白羽毛酒(Federweiße)。
德國是重要的白葡萄酒產區,白羽毛酒就是生產白葡萄酒過程中的副產品,也可以說是半成品,這是每年夏季收成葡萄之後,釀造初期所產生的氣泡酒。釀造完成的白酒是澄澈透明無氣泡的,白羽毛酒則是混濁而充滿氣泡的。此時葡萄的糖分還沒有完全化學變化成酒精,因此酒精濃度低、糖分高,是白羽毛酒的特色。
白羽毛酒的品質不一,酒精濃度、甜度、氣味等都依各家酒莊的製作過程而有差異,有的很像帶酒精的甜葡萄汁,有些喝起來則有種肥皂水的怪味(發酵的味道),只能靠運氣。畢竟這不是正式的酒品,只是半成品而已,並沒有什麼嚴格的品管機制。德國人警告,不要因為甜甜的就一直喝,其實很容易喝醉的。不過事實證明他們可能擔心太多,畢竟酒精濃度真的很低,稍微貪杯一下也沒有什麼大礙。至於烤薄餅則無季節限定,只是在秋冬的慶典上比較常見。
7. 季節限定的熱紅酒 (Glühwein)
這是冬天在聖誕市集裡最夯的飲料,在臺灣也很廣為人知。作法是把紅酒加入肉桂等辛香料,再加熱而成,據說有保暖祛寒的功效。購買熱紅酒的時候,店家會給你一個杯子裝,這個杯子要收押金 (Pfand),如果你很喜歡他們家的杯子,覺得設計得很漂亮,可以直接帶著走。如果不想要杯子,就歸還給攤位,是可以退回押金的。
另外,Glossika 是線上學德文的好工具,提供大量母語人士錄製的德文句子,透過演算法,客製化專屬於你的學習內容。Glossika 提供免費 7 天試用,點擊以下圖片就可以免費體驗喔!更棒的是,試用期間不需事先提繳信用卡資料,不用擔心試用完被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