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德國人或許不是最好相處的。許多人對德國人有著一個刻板印象:非常遵循規則、一板一眼。關於社會生活的方式,德國人的心裡彷彿也植入了一套固定的規則,而且他們常樂於大聲指正這些違反規則的人:「嘿!您不可以OOXX 」(Hey! Sie dürfen aber OOXX nicht!)。
這篇文章就要跟大家介紹 10 件在德國不可以做的事!
1. 不可以違反交通規則
德國人對於遵守交通規則這件事情是極度嚴格的(當然還是有例外,等一下會說明),因為這不只是植入內心的生活規則,而是白紙黑字的法律規則,更有機會「拿雞毛當令箭」斥責沒遵守規則的人。
人們常犯的交通規則:
- 站在腳踏車專用道
這個是最常發生的,若沒發現自己站在腳踏車專用道上,有腳踏車過來就會被大罵,而且騎車的人不會減速,又不是他們犯錯他們為什麼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例如減速或改向)?是違規的人要改變行為!快讓開!
- 在設有人行鋪面的地面踩草皮
一片草坪上若設有供人行走的鋪面,你卻走在草皮上,有可能會被罵。這讓我想起人家劍橋大學的草坪只有院士可以踩,你是什麼東西? - 闖紅燈(?)
開車絕對不可以闖紅燈,行人就算了。行人總是看看左右沒車,就自行通過了。 - 超速(?)
開車超速倒是經常看見,因為開車的人不會聽到被別人罵。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德國沒有速限」,這種情況其實只出現在高速公路(Autobahn)的鄉下路段,進入都會區或者機場週遭的路段,還是有時速100~130km左右的限制。
2. 不可以遲到/沒預約
若要提一個德國生活關鍵字,「鐵命!」(Termin,意指預約)一定相當具有代表性。
在德國辦理任何事情幾乎都要事先預約,「隨到隨辦」這種服務或許有,但可能收費高昂,或需排隊一、兩小時,或只是純粹清談兩句結果最後告訴你還是要先預約。自肺炎疫情肆虐以來,德國人更是把「預約」這項生活習慣發揮到極致。要去拜訪朋友也當然要先跟人家約好。
既然約好了時間,就不可以遲到。你可能遇過一種壞朋友,他自己可以遲到,但你遲到就不行,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德國人好像不少這種壞朋友。不過,如果是去別人家裡拜訪,習慣上反而要遲到個幾分鐘才好,德國人認為過於準時到訪,主人家可能還沒準備好,會害對方尷尬。
3. 不可以沒買票就直接搭車
這一點就跟會不會被罵無關了。德國公共交通運輸的收費方式跟臺灣不一樣,需事先購票,但不需要上下車驗票。
「技術上」而言,沒有票的人也可以成功搭到車,尤其是市中心短程交通,像台北車站到忠孝復興這麼短的距離,逃票成功率雖高,但千萬不要心存僥倖,被查票員當場抓到的話會被罰 60 歐元,而且很丟臉。
4. 不可以丟寶特瓶
因為寶特瓶可以拿去超市的專用機器回收,每瓶可以換到0.25歐元,集滿四瓶就是1歐元,如果你把寶特瓶隨意棄置在一般的垃圾桶,別人會很樂意撿走。
5. 不可以沒帶現金
關於這件事情,金桃在「【發燒話題學德文】為什麼德國人超愛用現金?」這篇文章已經介紹過。在德國,身上沒有現金是很不方便的,德國並不流行電子支付等方式。甚至在結帳付款時,若看到有人拿一張卡片出來「嗶」,幾乎就可以下一個判斷:啊!他一定不是德國人。
不過隨著疫情嚴峻,使用「非接觸支付」的方式在這段期間獲得鼓勵和推行,「嗶卡」消費已經逐漸成為德國生活的日常,因此「不可以沒帶現金」這樣的情況,在後疫情時代的德國可能會有所改變。
6. 不可以提早過生日
「Nachträglich alles Gute zum Geburtstag!」(事後祝你生日快樂!)是一句奇妙的德文。在臺灣、香港,乃至於中國的文化習慣上,可以提前「暖壽」,但切莫錯過了慶生的時間,「誤了時辰」可是不吉利的事情。在德國正好相反,聽說整個歐洲都認為「暖壽」才會帶來厄運,事後過生日是可以的。
7. 不可以在星期天吵鬧
德國人不知怎麼搞的,非常喜歡鑽牆壁。住在學生公寓可能不覺得,但如果住在一般社區住家,住戶可以對他們自己的房子高興怎麼弄就怎麼弄,經常聽到鑽孔機在鑽牆壁的聲音,短則十幾分鐘,長則數小時不等。可是星期天是基督教文化裡的「安息日」,在這一天裡必須絕對的安靜,誰敢在星期天鑽牆壁,我一定去罵他。
8. 不可以免費喝水或免費上廁所
你當然還是可能找到讓你免費喝水的餐廳或是免費上廁所的地方。
不過整體來說,德國整個社會的生活習慣就是「餐廳不提供免費飲用水」,因為飲品是餐廳經營的主要利潤來源,想要喝水請點礦泉水,或者自備瓶子到洗手間裝自來水(Leitungswasser),德國的自來水是可以生飲的。
不過我知道很多人很喜歡喝「溫開水」,如果不喝會讓你渾身不舒服,你還是可能用「我需要吃藥」為理由跟店家討到「熱水加冰塊」(=溫開水),但這屬於緊急狀況,人家只是出於善意幫助而已,最好不要隨便濫用喔。
在餐廳用餐可以免費使用洗手間,至於在外面上廁所,常常要酌收清潔費 0.5 歐元,這點連許多德國人自己都搞不懂,尤其當德國人去法國度假的時候,就深感自己的國家怎麼要賺這種「趁人之危」的錢。
9. 不可以結帳慢吞吞
很多國外的旅客都非常驚訝台灣人喜愛排隊的習性。臺灣人上大賣場結帳時,都預設好排隊等候的心情,一邊排隊可能就一邊滑手機或跟同伴聊天,找別的事做。但德國人會一直盯著前面的人,心裡想著:弄完了沒?在搞什麼東西?怎麼那麼慢?為什麼還沒有輪到我?也絲毫不在乎(用眼神)給別人施加壓力。
在德國超市或大買場結帳時,收銀員的工作只是紅外線掃瞄、收錢找錢,並不幫客人裝袋,顧客必須自己裝,買的東西一多,就比較麻煩。最理想的情況是收銀員掃完一個你就裝好一個,然後雙方進入付款程序,收錢找錢,結束。如果在櫃台前拖拖拉拉,裝袋裝得很慢、摸零錢、過卡又不順,那你可能已經被後方好幾雙不耐煩的眼神殺死好幾次了。
10. 不可以在公共場所喧嘩嗎?
德國人的生活準則裡面雖然也有這一條,但比起我們臺灣人、日本人,他們還沒那麼嚴格。在餐廳用餐或是搭乘火車時,經常可見喜歡眾聲喧嘩的人,儘管如此,這樣的人卻鮮少被出言制止。喧嘩必是人多,人多必然勢眾,德國人也深知「眾怒難犯」,不敢隨便干涉。如果是一個人落單(例如講手機很大聲),就比較容易被糾正。
Q: 德國有沒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的問題呢?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大概也很少人敢打包票說沒有。德國人因為西方帝國主義以及納粹的歷史,一直被外人疑慮是否內心深處仍藏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的潛意識。
從德國人樂於糾正別人行為的這一點來觀察,可以發現他們「柿子挑軟的吃」:你是有色人種、你是性少數、妳是女人、你是外國人、你是一個人,被公然糾正的機會就更高,這就讓人不能不懷疑,有否隱含著某種歧視的態度在內。不過種族歧視乃是西方白人社會的共通現象,性別歧視更是普遍人類社會存在的現象,皆非德國所獨有,在此單獨指摘德國人也唯恐失之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