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 國際音標中的去鼻音化符號(denasalization)

去鼻音化符號在語言中並不常見。若語言中有去鼻音化符號,那代表這個語言正在經歷一個穩定的鼻音到去鼻音的發音變化。

  1. 去鼻音化「denasalisation」:發音為 de-nasal-ise-ation
  2. 鼻音「nasal」的演變過程為:中世紀拉丁文「nasalis」演變為拉丁文的「nasus」(鼻子)。而鼻子「nasus」這個字與原始印歐語中的鼻子「*néh₂s」比較,和梵文「नासा」 ‎(發音:nā́sā)、原始斯拉夫語「*nosъ」、原始日耳曼語「*nusō」 相同來源,之後演變為古英文中的「nosu」。
正確的國際音標符號

在 Glossika IPA 國際音標影片中,我們使用以下的國際音標符號做為例子:

[m͊] 和 [n͊]

在影片中,去鼻音化被呈現為一個鼻音即將要發音,小舌(uvula)卻在發音前將鼻管(nasal passage)關閉的過程。下面兩個影片就是在說明這兩個音的去鼻音化過程。

不要忘記訂閱我們的 國際音標 YouTube 頻道

IMAGE ALT TEXT HERE
IMAGE ALT TEXT HERE

正在改變的語言
韓語 -- 現在正在改變

在 Glossika 的韓文內容當中有兩個去鼻音化的符號,我們把它們寫成這樣:

[mb] 和 [nd]

這種表示方式對於韓語學習者來說較為容易。從鼻音 [m] 或 [n] 開始,但發音時是發出 [b] 或 [d] 的音。很好理解吧!不過,要同時發出兩個音是需要練習的。

還有其他語言也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去鼻音化:

日語 -- 從中文借字

亞洲語言中的「努力」:

  • 中古漢語「努力」: [nuolɨk̚]
  • 現代漢語「努力」: nǔlì [nu˨˩ li˥˩]
  • 客家話「努力」:nu̖līt [nu˧˩ lit̚˥]
  • 閩南語「努力」:lōlīëk [lo˦ liɪk̚˦]
  • 粵語「努力」:no̗ulï̱k [nou̯˧˩ lɪk̚˨]
  • 日語「努力」:ど​りょく [dóꜜryòkù]
  • 韓語「努力」:노력 [o̞ɾjʌ̹k̚]

注意:漢語所使用的「拼音」是 Glossika 基於標準「拼音」自己創造的 Glossika 通用拼音。


閩南語(台灣福建話)

亞洲語言中的「眼睛」:

  • 中古漢語「目」:[mɨuk̚]
  • 現代漢語「目」:m[mu˥˩]
  • 閩南語「目」:bbak [bak̚˦]
  • 粵語「目」:mo̱uk [mʊk̚˨]
  • 韓語「目」:목 [ok̚]
  • 越南語「目」:mục [mʊʷk͡p̚˧˨]

亞洲語言中的「親密」:


  • 中古漢語「密」:[mɣiɪt̚]
  • 現代漢語「密」:mì [mi˥˩]
  • 閩南語「密」:bbīt bit̚˦
  • 粵語「密」:mä̱t [mɐt̚˨]
  • 韓語「密」:밀 [iɭ]
  • 越南語「密」:mật [mɜt̚˧˨]

同樣的,閩南語的齒槽音(alveolar)/l/ 和 /n/ 都不穩定,並傾向變成 [n͊] 和 [d]。/l/ 可以被看作齒槽音發音中的偏側化(lateralization)。我們也可以在「閩南語」這個詞的發音中看到去鼻音化和偏側化的現象:Bân-lâm-gú(和現代標準漢語的發音Mǐn-nán-yŭ比較)。


波羅的-斯拉夫語族語言

」的講法:

  • 歐洲語言:*néw
  • 斯拉夫語:*devętь(原始斯拉夫語)> devet
  • 立陶宛語:devyn[dʲæːviːnʲˈɪ]
  • 拉脫維亞語:deviņi [ˈdɛviɲi]
  • 古教會斯拉夫語:дєвѧть ‎devętĭ
  • 俄羅斯語:девять dʲevʲɪtʲ]
  • 波蘭語:dziewięć ʥɛvʲɛɲʨ]
  • 斯洛伐克語:deväť ɟevæc]
  • 塞爾維亞語:девет/dȅvet [dêʋet]
  • 保加利亞語:девет [devet]

和其他歐洲和印度語言的「」比較:

  • 梵文:वन् návan
  • 波斯語:نه ne
  • 古希臘文:ἐννέα [ɛnˈnɛa]
  • 拉丁文:novem
  • 凱爾特語:*nawan
  • 古英語:niġon
  • 古北歐語:niu

」的講法:

  • 歐洲語言:*nébʰos
  • 斯拉夫語:*nebo > nebo
  • 立陶宛語:debesìs [dʲebʲesʲˈɪs]
  • 拉脫維亞語:debess [dˈebess]
  • 古教會斯拉夫語:нєбо/ⱀⰵⰱⱁ nebo
  • 俄羅斯語:не́бо nʲebə]
  • 波蘭語:niebo ɲɛbɔ]
  • 斯洛伐克語:nebo ɲɛbɔ]
  • 塞爾維亞語:небо/nȅbo nêbo]
  • 保加利亞語:небе [nebé]

和其他歐洲和印度語言的「」比較:

  • 梵文:भस् nábhas
  • 波斯語:نم nam
  • 古希臘文:νέφος ‎[ˈnɛpʰos]
  • 拉丁文:nebula
  • 凱爾特語:*nemos
  • 日耳曼語(Germanic):*nebulaz
  • 古英文:nifol
  • 古北歐文:nifl

注意:古英文 "nifol" 並沒有留存下來。現在英文中的「雲」(cloud)和 "clod" 和 "clot" 同源,最終連結到 "gel" 和 "cold" ,而斯拉夫語的 "cold":"*xoldьnъ" 則和俄羅斯語 "хо́лодный" 相關。

注意:在這些語言中,斯拉夫語的 небо/nebo 現在通常指「天空」。就跟英語一樣,另外一個的字被用來指稱「雲」:*obolkъ,塞爾維亞語 oblak,克羅埃西亞語oblak,斯洛維尼亞語 oblak,馬其頓語облак,保加利亞語 облак,俄羅斯語 облако,捷克語 oblak,白俄羅斯語во́блака。中斯拉夫語和西斯拉夫語的字根也不同:烏克蘭語 хмара,白俄羅斯語 хмара,盧森語хмара,斯洛伐克語 mrak,波蘭語 chmura,下索布語mrok。拉脫維亞語現在使用一個不同的字來指稱「雲」:mākonis。

這些不穩定的發音非常常見。在拉丁文的不同階段中,也可以發現 "tear" 這個字裡 /d/ 音變成 /l/ 音的過程:古拉丁文 dacrima 演變為拉丁文 lacrima 。這個印歐語系字彙的 "dacr” 的部分傳到日耳曼語族中變成了 "tahr" ,最後變成了英文的 "tēar" 。這些「偏側化」在漢語族語言中也很常見,像是上面列舉的台灣福建話 "努力 / lōlīëk" 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