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留學】在德國皇宮裡讀大學(中)-為了紀念,德國大學會在校名前冠上人名
看完上一篇:【德國留學】在德國皇宮裡讀大學(上)-古代皇宮搖身一變變成大學,大家應該對德國的皇宮大學有一點點初步的認識了,這篇文章會再介紹 3 間座落在德國皇宮裡的大學,如果你有機會到德國旅行或到德國留學,別忘了把這幾間特別的大學景點規劃在你的行程裡喔!
座落在德國皇宮裡的學校
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到霍恩翰大學 (Universität Hohenheim) 和曼海姆大學 (Universität Mannheim),今天會介紹波昂大學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漢諾威大學 (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 和明斯特大學 (Wilhelms-Universität Münster)。
三、波昂大學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
認識波昂 (Bonn)
波昂是貝多芬的故鄉,波昂 (Bonn) 老城位於萊茵河左岸,是個只有 30 萬人的小城,但在東西德分裂的時代,卻能搶贏法蘭克福,成為西德的首都。德國總理和國會在 1999 年正式遷回柏林辦公之後,至今仍有大約一半的中央部會留在波昂,使它顯得有點類似陪都(副首都)的地位。
1597 年開始,波昂就是歷代科隆大主教兼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的居住地。原本的宮殿在戰爭中毀了,於是在 1697 到 1705 年間興建這座新的「選帝侯宮 (Kurfürstliches Schloss)」。最後一任選帝侯在此安居至 1794 年為止,當法國大革命的後續浪潮抵達德意志地區時,被迫離開。
1801 年,萊茵河左岸割讓給法國,科隆選帝侯從而喪失選舉神馬皇帝的權利。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正式解體。1814 年維也納會議之後,依照「正統原則」及「補償原則」,先前被神馬割讓給法國的土地,現在由普魯士接收,波昂於是成為普魯士王國的一部份。
波昂大學的起源
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preußischer König Friedrich Wilhelm III.) 成為波昂的新主人,他在 1818 年決定,把選帝侯宮送給普魯士新設立的第六座國立大學:「腓特烈威廉大學」,也就是現在的波昂大學。
這座宮殿同樣也在 1944 年的二戰空襲中受到轟炸,但迅速在 1951 年重建完成,呈現今貌。(跟法蘭克福老城直到 2018 年才重建完成相比,堪稱迅速。)
四、漢諾威大學 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
認識漢諾威 (Hannover)
漢諾威得名自漢諾威選帝侯家族,1814 年維也納會議之後,列強同意將原本的家族領地提升為「王國」。漢諾威即是當時的首都,也是現代德國下薩克森邦 (Niedersachsen) 首府。
漢諾威大學的起源
「維爾芬宮 (Welfenschloss)」建於 1857 至 1866 年間,是漢諾威國王喬治五世 (Georg V., König von Hannover) 家族的夏宮,夏宮也就是夏季避暑或度假的地方。1866 年,普魯士併吞漢諾威王國,王室被廢黜。1879 年起,維爾芬宮作為「漢諾威高等科技學院」校址,也就是現在的漢諾威大學。維爾芬宮在二戰空襲中,東側的禮拜堂嚴重受損,戰後經過重建。目前看到的宮殿主體,大部分是倖存下來的。
不少德國的大學會在校名冠上人名,紀念創辦人(通常是君主)或跟當地淵源深厚的偉大人物。例如上述提到的波昂大學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冠以「腓特烈威廉 (Friedrich Wilhelms)」紀念創辦大學的君主;法蘭克福大學則是冠以「歌德 (Goethe)」,紀念出生於該城的德國大文豪。漢諾威大學也有冠名,為了紀念發明微積分,並在漢諾威工作四十多年的萊布尼茲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漢諾威大學在 2006 年決定冠上他的名字紀念他。
漢諾威還有這兩個有趣的地位
- 漢諾威是現代英國王室的故鄉
1688 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驅逐信奉羅馬天主教的英王,改宗新教。英王信奉羅馬天主教就意味著必須聽命於羅馬教皇,因此「光榮革命」可謂古典版的「英國脫歐」。三十幾年過去,信仰新教的君王都不幸絕嗣,英國國會找來同樣信仰新教的漢諾威「遠親」繼承英國王位。因此從 1714 年開始,到 1837 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之前,一百多年間,英國跟漢諾威兩國,歷代都共用一位君主。依照日爾曼部落古老的《薩利克法 (Lex Salica) 》,女子不得繼承王位。因此維多利亞只能成為英國女王,位於日爾曼地區的漢諾威王位則由其他男嗣繼承,結束了兩國共用一王的局面。 - 漢諾威是現代標準德語的故鄉
標準德語 (Standardhochdeutsch),又稱為德意志書面標準語 (schriftdeutschen Standardsprache),據說是從漢諾威地區的語言標準化而來,進一步流行至全德,但這個論點在語言學界仍存在著爭論,沒有充分的證據斷定。然而無論如何,漢諾威及其週邊地區居民所使用的德文,是最接近現代標準德語的型態,這個客觀經驗是毫無疑問的。德國是個歷史文化複雜的國家,多山多森林造成地勢阻隔,南腔北調的德文其實差異甚大。外國人學習的德文,通常就是不帶各地方言特色的標準德語,對德文的初學者來說,漢諾威可能會是個不錯的進修去處。
五、明斯特大學 (Wilhelms-Universität Münster)
認識明斯特(Münster)
明斯特位於現代德國北萊茵-西法倫邦 (Nordrhein-Westfalen) 北部,是過去普魯士王國西法倫省的省會所在。造成歐洲八百萬人喪生的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內戰:三十年戰爭 (Dreißigjähriger Krieg, 1618-1648),各邦國 1648 年在明斯特簽下一系列的《西法倫和平條約 (Westfälischer Friede)》而告結束,因此明斯特又被稱為「和平之城」。這個條約也被認為是現代國際法體系,以及主權國家概念的形成。
明斯特大學的起源
「大主教宮 (Fürstbischöfliches Schloss)」,以巴洛克式風格建造於 1767 至 1773 年間,是科隆大主教兼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兼明斯特教區主教,馬西米安 - 腓特烈 (Maximilian Friedrich, Reichsgraf von Königsegg-Rot(h)enfels) 的宮殿。然而在他過世之後,他的繼任者大多時間都待在波昂的選帝侯宮,而非留在此處。隨著後來的政治變革,明斯特的諸侯地位被廢,這座大主教宮也就失去原先建造的功能。1803 年,普魯士王國的文武官員開始進駐這裡,並在 1815 年成為西法倫省政府的所在地,此後也一直是辦公廳舍。
二次大戰期間,宮殿分別在 1942、1945 年遭到兩次空襲,所幸並未完全炸毀。戰後,德國被英、法、美、俄四國分區佔領,西法倫屬於英軍佔領區。區內的英國指揮官一度想要拆毀宮殿的殘餘部分,以便部隊使用,但這個計畫遭到德國人強烈反對而作罷。
就在明斯特大學所有的校舍都被炸毀,以及這座宮殿被列為「輕度受損建築 (weniger zerstörtes Gebäude)」的背景下,1946 年開始了重建工作,並且很快在 1949 年就封頂完工,開始了第一堂的大學講座課程。1954 年明斯特大學正式把校址落戶在這座從前的大主教宮。
明斯特大學的校名在 1907 年就冠上「威廉 (Wilhelm)」,用以紀念批准設立大學的君主 - 德意志帝國的末代皇帝威廉二世 (Wilhelm II., letzter Deutscher Kaiser und König von Preußen)。
德國的皇宮大學介紹未完待續!金桃會繼續跟大家分享座落在德國皇宮的大學給大家,如果你正在計劃到德國旅行或留學,學會說德文是最基本、也是必備的技能之一,透過 Glossika 練習德文,有拼音、聽寫、聽力和錄音的練習,幫你縮短初學時的摸索階段。平台為訂閱制,點選以下圖片註冊就有免費 7 天試用,試用不用先提繳信用卡資訊,不用擔心在無預警的形況下被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