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文化】檳城旅遊必看:檳城歷史及必遊景點

被稱為「東方明珠」的檳城是位於馬來西亞半島海岸邊的一座小島,其美食物美價廉,因此被譽為馬來西亞的「美食天堂」。不僅如此,檳城還擁有豐富的歷史以及多元的文化。與馬來西亞其他地區不同的是,歷史上檳城曾受英國殖民統治超過 150 年,在 18 世紀時檳城為一蓬勃發展的貿易自由港。它吸引了許多英國作家前來,同時也是亞洲知識份子的聚集地,其精通英文的人口多到會讓你感到不可思議(現在也是)!

檳城州的首府喬治市擁有不少存在超過 200 年以上的古蹟,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被完好地保存,因此想了解馬來西亞的地緣政治和歷史,絕對不能錯過喬治市。

2018 年,檳城的人口數有 42.25% 是馬來人,39.42% 是華人,9.43%為印度人,8.62%為其他。這又是怎麼發展而成的呢?

此篇原文由檳州人撰寫,為你詳細介紹檳城的旅遊景點並講解其歷史,帶你深入探索檳城!

(原文出自:Penang Travel Itinerary: Where History and Culture Meet

十八世紀末:英國的登陸和影響

直到 16 世紀,檳城都是屬於吉打蘇丹國的一部分。隨著海上貿易繁榮興盛,麻六甲海峽成為控制政治和經濟的重點。英國人意識到了這點,指出「馬來人、布吉人和華人會來到這(檳城)居住,這讓檳城成為一個很好的條件,作為英國在遠東殖民的自由港 (Malay, Bugis and Chinese will come to reside here (Penang), it will become the Exchange of the East if not loaded with impositions and restrictions)」

檳城最終於 1786 年時租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以此換取軍事保護,對抗緬甸和暹邏。英國人在他們登陸的地點建了康華利斯堡,這個遺址至今仍然存在(近期考古發現)。康華利斯堡旁座落著檳城濱海藝術中心,它是英國國旗第一次被升起的地方。這裡就不能不提到一旁的 Hameed Pata Mee Sotong,這正是展現美食的文化多樣性的例子之一,也恰好是我最喜歡的印度麵店。

威爾斯親王島(檳島的舊名)的總督 Sir George Leith 曾說:「世界上大概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與這裡相比—— 一個面積這麼小的地方,卻容納了各種不同的人和語言。(there is not, probably, any part of the world where, in so small a space, so many different people are assembled together or so great a variety of languages spoken)」

十九世紀:移民帶來的影響

商人湧進檳城,這個現象反映在急遽增加的進港船隻:1786 年到 1802 年間,船隻由 85 艘增加至 3569 艘。新移民湧進了喬治市,大部分來自中國南部、印度、歐亞和暹羅(泰國),使得喬治市成為了文化以及宗教的大熔爐。現在你還是可以在皮特街看到這個現象,這裡以穆斯林、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的禮拜場所為名,也是華人祭拜祖先的地方。

華人文化

當地華人按照出身(福建、廣東、客家、潮州等)和姓氏(邱、謝、葉、吳)組成不同氏族。這樣的生活方式為此地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建築的蹤影,藉由探索喬治市的街道你會發現:這些都已經被改建成寺廟來紀念過去的歷史,牆上也刻有相關歷史的銘文。

氏族宗祠,或同鄉會館、宗親會(福建話:公司)為各個氏族活動的行政和精神總部,其活動涵蓋提供日常的支援以及氏族之間發生衝突時的保護。至今,這些宗祠仍作為紀念場所,且許多都對外開放。比較知名的有邱氏宗祠和葉氏宗祠。

五福書院也是值得一去的景點,只要步行即可到達。五福書院建於 1820年,被認為是馬來西亞最早的華文教育學院之一。 兩世紀以來,它一直作為寺廟和學院,是喬治市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姓氏橋

姓氏橋是早期移民建造的漂浮村落,這樣便能夠居住在他們工作的港口附近。就像宗親會一樣,他們以姓氏來劃分,像是姓周橋和姓陳橋。儘管姓氏橋是深受攝影師和素描畫家青睞的景點,但居民並不喜歡遊客把他們的家當作旅遊景點,所以參觀時要保持禮貌和尊重。‌‌

檳城華人社區全年舉辦許多活動,藉此保護以及推廣中華文化。 雖然農曆新年只有幾天的公共假期,不過當地仍會有為期兩週的慶祝活動。 如果你是遊客,可以參考這邊:

二月:槟城庙会 Penang CNY Celebration

身為華人最知名的節慶,農曆新年慶祝活動為時長達兩週。每年檳城的非政府組織、宗教團體和小販都會一起在喬治市舉辦檳城新年慶祝活動。 這個節慶活動是個很棒的體驗,也是了解檳城歷史和文化的一個最佳機會。

十月:九皇爺誕

土生華人的文化

土生華人是一群華人移民與大馬人的後裔,通常被稱為峇峇娘惹。他們說的語言是峇峇馬來語,一種包含許多客家話的馬來語克里奧爾語。

土生華人博物館可說是喬治市最棒的博物館。這座 19 世紀的豪宅曾是中國大亨鄭景貴的住所,後來被改造成專門展示土生華人文化遺產的博物館。 現今裡頭收藏了許多古董,並有詳細的導覽。

印度文化

印度人是馬來西亞第三大族群,也是馬來西亞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若想在檳城感受印度文化,「小印度」是個好地方,它自 1800 年代以來一直是喬治市的印度文化活動中心。小印度的正中央座落著馬里安曼廟。這座印度教寺廟距今已有 200 年的歷史,仍然對信徒開放,是喬治市印度文化的象徵。 另一方面,甲必丹吉靈清真寺是喬治市泰米爾穆斯林存在的象徵。 它是為紀念著名的 Kapitan Keling(印度將軍)Cauder Mohudeen 而建造的。

到檳城旅遊,你肯定會去吃 Mamak 攤販或扁擔飯(Nasi Kandar)。 Mamak 是檳城人最喜歡的聚會場所,它們是在午夜過後仍然營業的街頭小吃攤。 而扁擔飯(Nasi Kandar)是自助餐廳,專賣馬來和印度料理。 這兩種類型的餐廳都體現了泰米爾穆斯林文化,混合馬來和印度香料形成獨特的馬來西亞風味。 你會注意到他們供應牛肉(印度教禁食牛肉)但不供應(穆斯林禁食豬肉)。 此外,你可能還會對參觀漂浮清真寺有興趣,日出時的景色非常美麗。

順道一提,我最喜歡的扁擔飯是 Lidana。

說到季節性的節慶,大寶森節可以說是馬來西亞最盛大(也最歡迎外地人)的印度教節慶。以示對信仰的虔誠,馬來西亞的印度人會舉辦最大型的大寶森節活動。在檳城,慶祝活動採為期兩天遊行的形式來進行,總長超過 10 公里。遊行期間,室建陀(印度教:穆如干 Murugan)的虔誠信徒會扛著「卡瓦第 (Kavadi) 」。卡瓦第是一個由木製或鐵製成的框架,信徒將其勾在背部,作為苦行來贖罪,也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室建陀的感謝。

若你對大寶森節有興趣,可以在第一天去頭條路 (Jalan Magazine) 附近觀看「擲椰」活動,或在第二天爬 512 個階梯到檳城瀑布山頂興都廟 (Arulmigu Balathandayuthapani Temple) 觀看盛大的遊行隊伍。

這邊推薦一對比利時夫婦 (Maarten & Katelijne) 所寫的文章,內容講述他們在喬治市大寶森節的經歷。

額外推薦:

在馬來西亞移民潮前,印度佛教徒是馬來西亞最早的定居者。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前往吉打州的布央谷找到印度文明的早期遺跡。這裡設有布央谷考古博物館,展示著擁有 2,500 多年的歷史遺跡,以及一些被認為已有 1,000 多年歷史的 Candi (古廟宇)。

20 世紀馬來西亞獨立前的發展

到了 20 世紀,檳城已經發展為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華裔人口佔了國家人口的 49%,這樣的數量一直維持到 2010 年。憑藉殖民統治帶來的高識字率和眾多的華裔人口,檳城吸引了許多作家和革命家,如吉卜林、毛姆薩默塞特和孫中山。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1. 【學印尼文】你知道印尼除了印尼文,還有上百種語言嗎?
  2. 【印尼文化】印尼在地人帶你認識印尼的文化和語言
  3. 【學越南語】越南語也戰南北!?認識越南語的南北音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