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學】國外有沒有「國立大學」?淺談「國立大學」的世界觀(下)
關於 National University 中文翻譯的選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 National University/德文:Reichsuniversität/荷蘭文:Rijksuniversiteit 時,有時翻譯成「國立大學」,有時翻譯成「國家大學」,有時甚至翻譯成「帝國大學」,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裡需要先說明的是,筆者在翻譯的選擇上,考量到一些原則:
- 若是在該國之內獨一無二的 National University,沒有另取名字,本身即以國名為名,我會建議翻譯成「國家」,例如:
- 愛爾蘭國家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 澳洲國家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又如荷蘭只有一家名稱冠上「Rijks」的博物館,一般也翻成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不過,若是校方本身已有正式的中文譯名,也應尊重。像是新加坡唯一冠有「National」字樣的大學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本應譯為「新加坡國家大學」,但校方若已明定中文校名採用「新加坡国立大学」,則以如實呈現為妥。 - 如果一國境內存在有數個 National University,像是過去荷蘭、比利時的狀態,我建議依照臺灣的習慣翻成「國立」,例如荷蘭現存的國立赫羅寧恩大學(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以及比利時 1991 年以前存在的國立根特大學(Rijksuniversiteit Gent)。
- National/Reichts/Rijks 當中若涉及政治經濟侵略、種族同化策略(如同把異族漢化)的成分,我建議不妨參照二次大戰日本帝國主義的概念翻譯為「帝國」。例如納粹建立在別人國土上的「布拉格帝國大學」(Reichsuniversität Prag)等等。部分資料上將 Reichsuniversität 呈現為「納粹大學」,未免令人驚怖。
此外,如果原文可以對應得上漢字,像是:
河內國家大學 | 越南語: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 漢字表記:大 學 國 家 河 內 | 英文:Vietnam National University, Hanoi |
首爾大學 | 韓文:서울대학교 | 漢字表記:首 爾 大 學 校 | 英文: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
我想應該尊重原文,將名稱直接翻譯成中文,不需要再考慮英文或其他因素,變成「越南國立河內大學」或「首爾國立大學」,這樣就顯得畫蛇添足了。
National University 在戰勝國:英、法、美、中、蘇(俄)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談到德文的 Reich 一詞相當於「民族國家」(英文:Nation State),也就是由「單一民族」所建立的獨立國家,從而最接近德文 Reichsuniversität 詞意的英文便是 National University,當中隱含了「單一民族之國所建立的大學」之意,並唯恐帶有軍事侵略別人,把異族同化為我族的帝國主義與種族主義色彩,與臺灣人心目中「國立大學」理想上應為全國性、公共性的意思,相差甚遠。
二戰時期,民族主義的種族清洗與帝國主義的對外侵略,兩者躍動合拍,對人類世界造成極大的傷害,以 National 為名的大學本來就不多,都是日本帝國和納粹德國為了彰顯軍國權威而刻意為之,二戰後這類的大學名稱更是雪崩式銳減。目前還存在部分的例外,像是先前提過的澳洲、新加坡、韓國、越南、荷蘭、愛爾蘭等等,而在二次大戰的戰勝國方面又能找到更多的例外。
二次大戰的戰勝國是英、法、美、中、蘇(俄),它們當時所扮演的角色,是對抗假借「光我民族,促進大同」之名,而遂行軍事侵略之實的「邪惡軸心」(德、日),因此不需要像德國、日本那樣去針對二戰之殤進行轉型正義,因此在這些戰勝國的大學院校中,至今仍可見到更多一點「National」的相關字樣。
中華民國(現:臺灣)、蘇聯(現:俄羅斯)
首先不能不提到的就是中華民國臺灣以及俄國。
這兩個國家大概是現在世界上最愛在大學名稱上使用「國立」(National)字樣的好姊妹。俄羅斯應是數量第一,臺灣則應是密度第一,多到「族繁不及備載」,本文無法在此一一詳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照中文維基百科條目:臺灣大專院校列表、俄羅斯大學列表。
至於這樣的現象是為什麼?以及有什麼好處跟壞處?讀者或許可以從接下來的說明獲得一些思考的線索。
英國
英國至今還保留了一個以帝國為名的世界名校: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實力超級堅強的倫敦帝國學院,俗稱「帝國理工」,曾經加盟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但於 2007 年退出,認為還是自己單飛比較好。
Imperial 這個名稱簡直比 National 還糟,跟戰後反殖、解殖的風潮也顯然格格不入,但曾經號稱「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算得上是帝國主義的老祖,1842 年就以《南京條約》向遠東的清廷取得香港島與九龍司,比納粹跟日本宏圖大業早了將近一百年,老早就不是二次戰後秩序所要追索的,種族屠殺、對外侵略的兇手,德國和日本才是戰後秩序裡人人喊打的對象,因此英國還在倫敦這一方校園歲月靜好般地保留著某種舊日時光的追懷,似乎也不令人意外。
英國及其週邊
此外,英國也存在不少以 Naitonal 為名的公家機關或事業機構,但其義各異。在倫敦的 National 意味著整個聯合王國(包含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以及北愛爾蘭)的統一性,而事業機構的 National Express、National Rail 等,其所指涉的意義就偏向「全國性的」(national wide)。
不過歷史上向來跟英格蘭有主權紛爭的蘇格蘭和愛爾蘭,使用 National 一詞之目的,主要是希望彰顯本身作為一個民族與國家的獨立性,欲與英格蘭做出對比。所以我們會看到愛爾蘭國家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以及在蘇格蘭許多以 Natioal 為名的機構。
儘管如此,西方國家(英、法、美)與東方國家(中、俄)相比,這類字樣的使用依然明顯謙抑很多,畢竟西方人對 Nationalism(民族主義)這種事情還是較為敏感,容易聯想到種族主義、殖民主義、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民粹、納粹(national-sozialistisch)等不當的政治力量,用在一般的文化機構或許勉強還可以,連現代德國自己都還有德意志國家圖書館(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只是用在大學名稱上就顯得相當罕見了。
法國、美國
戰勝國當中,另外一個很愛用「National」字樣的國家就是法國。法國有為數眾多的 Institut National Polytechnique(國立理工學院)以及 École/Conservatoire Nationale Supérieure(國立高等學院),然而法國的綜合型公立大學並不使用「國立」的名稱,部分留學資訊常發現錯誤翻譯的情況。
法國跟現代所有民主法治國家一樣,講求大學自治、學術自由,國家公權力不能真正伸手進去干預大學的運作,只能在外圍看著有沒有重大違法事件發生(這叫適法性監督);只有在不特別強調學術自由,而以技術導向為重的「學院」,較不適用大學自治的憲法理論與實務,可由國家進行密度較高以及手段較強的管理(這叫適合性監督),它們也因此才會使用「國立」為名。
此外,美國沒有國立大學,只有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不僅巧妙利用中央地方權限劃分避開了 National 的各種負面嫌疑,也彰顯出州立大學為本州高等教育服務的公共性質。實際上,從 19 世紀初一直流行到 20世紀末的荷蘭國立大學 Rijksuniversiteit,字面對應至德文雖顯然與納粹時代的 Reichsuniversität 相同,且透過民族國家的詞意解釋,英文理當是 National University 才比較對,但荷蘭人的英文太好,一直很巧妙地英譯成美式的 State University 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議。
「國立大學」與中共方面的關係
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也有不少「國立大學」,像是「國立復旦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等等,1949 年中共建政之後,便在 1950 年下令將大學原有的「國立」字樣一律取消。理由並不是反省什麼二戰的種族主義、民粹主義,新中國建立之初反而非常需要這些東西來強勢建立國族認同,從毛主席喊出「中國人民站起來!」開始,中共政權一路積極打造當代中國強霸世界的樣貌。
那為什麼要取消「國立」大學的名稱?恐怕也不是為了尊重學術自由,在共產黨專政之下,媒體界和學術界都必須聽從黨的命令。唯一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國立」大學是由「中華民國所立」,去除「國立」字樣是為了反映中華民國在中共史觀裡已然成為歷史。時至今日,就算是中國方面「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也不會冠上「國立」的字樣。
同理,現代臺灣的國立大學若到對岸交流,常常被要求必須隱藏「國立」字樣,這皆有其政治以及歷史的背景。近年隨著臺灣主體意識提高,這種現象逐漸引起國人的反彈與憤怒,認為此舉是矮化我方,不尊重我國。「國立大學」在我國升學及考試制度之下,在師生家長心目中本來就有著特殊的位置,而遭遇對岸鄰國打壓時,「國立」二字似乎又更進一步衍生出一種與升學制度無關的,一種與二戰脈絡無關的,一種屬於臺灣人的特殊認同感。
世界上哪裡還有 National University?
有些國家因為全國境內只存在一所冠以 National 字樣並以國家為名的大學,因此有類似「中央研究型大學」或「國家大學」的性質。例如: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澳洲國家大學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Bangladesh 孟加拉國家大學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lombia 哥倫比亞國家大學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sta Rica 哥斯大黎加國家大學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Equatorial Guinea 赤道幾內亞國家大學 |
Central Universities of India 印度中央大學系統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an 伊朗國家大學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愛爾蘭國家大學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Lesotho 賴索托國家大學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 馬來西亞國家大學 |
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 墨西哥國家自治大學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ngolia 蒙古國家大學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新加坡國大 |
Somali National University 索馬利亞國家大學 |
除此以外,目前世界上似乎只有臺灣、巴基斯坦、前蘇聯各國,以及部分南美洲國家明顯以此為常態,境內存在多所「National University」的現象。例如高端疫苗第三期試驗的地點,就位於我國友邦巴拉圭首都的國立亞松森大學(西班牙文:Universidad Nacional de Asuncion)。
總結
「國立大學」在中文看起來雖然頗有體面之感,然而翻譯成西方語言 National University 的時候,有可能讓西方人覺得些許怪怪的。
可能怪怪的原因之一在於,西方國家自二戰以後對 Nationalism(民族主義)的概念因納粹轉向負面,對於 National 一詞盡量減少使用。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為了彰顯研究獨立、大學自治,大學之名不宜與國家牽扯上關係,「國立」暗示著國家可能有權決定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的內容,進而侵害了現代民主法治國憲法所保障的學術自由。
然而這些命名問題都不是絕對的。
澳洲國家大學(ANU-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學術自由程度,一定遠遠高於沒有冠上 National(國立)字樣的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參閱: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 報導】
國立赫羅寧恩大學(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替政治服務的成分,也一定遠遠低於雖無 Rijks(國立)之名,但實際上卻作為黨國網軍中心的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解放軍61726部隊)。【參閱:《自由時報》及《中國時報》報導】
由此可知,一所大學是否真能充分享有大學自治、學術自由,同時不為侵略者(如納粹等)而服務,名稱並不是絕對的,主要仍需視大學與國家的實際互動關係,以及國家給予大學多少尊重。
這篇上下集文章是想要帶給讀者多重的視野,從世界的角度、歷史的縱深,看待「國立大學」這個存在,從而思考當代臺灣人帶著「國立大學」之名走向國際的時候,可以如何自我定位。
(本文由作者自負文責,內容不代表 Glossika 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