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化】德國也做垃圾分類,帶你認識德國生活必備的5個習慣

俗話說:「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每個國家或甚至每個地方都可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一般在大眾媒體上常看到美國影視,德國文化和德國生活習慣較少看到,如果能在到達德國之前先了解這些文化習慣,可以更加速適應德國的社會與環境,以下簡單介紹剛到德國生活可以注意的 5 個習慣。

習慣 1:垃圾分類

德國號稱是環保大國,垃圾分類就是一個來到德國生活的重要基礎入門。家庭垃圾大致上應分類為:紙類、塑料包裝類、玻璃、有機垃圾(廚餘),以及一般垃圾。事實上臺灣在垃圾分類方面也算得上是先進的環保國家,垃圾分類也漸漸成為一般臺灣人的生活習慣,這點或許不至於適應不良,但需要注意的地方倒是有 2 點:

  1. 並非每個社區或住宅大樓的垃圾分類都一樣。前述垃圾分類的種類不是絕對的,先觀察一下社區的垃圾子母車有哪些分類,然後在家裡進行這樣的分類最方便。如果是住在獨棟房子就要自己查閱每週的垃圾車清潔表,然後自行準備分類垃圾用的子車,根據時間把正確的類別推到大門外,讓清潔人員來收。
  2. 寶特瓶不屬於塑膠包裝類,通常也不會出現在垃圾回收箱裡。因為寶特瓶可以拿到超市去,投入專用的機器後,可以領到退瓶費 0.25 歐元(25 Cents)。不過不是所有的寶特瓶都可以領到退瓶費,要觀察瓶身是否有提供機器掃描的特殊條碼。若是沒有這種條碼,就只能丟到塑膠類。(延伸閱讀:【發燒話題學德文】看德國新創公司 EatUp 如何利用 APP 解決食物浪費
將寶特瓶投入回收機器後就能得到退瓶費

習慣 2:遵守交通規則

在德國的深夜裡,下著雨,路上一輛車都沒有,紅綠燈前偶然來了一輛車,但它停得妥妥貼貼絕不闖紅燈。這是 30 年前的德國,而現在也沒有改變太多,汽車是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一方面是違規罰得很重,另一方面是德國的開車習慣本身就高度仰賴規則,以減少注意力被路況分散。

例如:在高速公路發現右側來車匯入時,絕不減速也絕不看對方一眼,依照規則直行車優先;又或者是在不寬敞的雙線道看到對向來車,絕不減速,用最高速限各衝各的就對了。

如果把場景移到越南就會是完全相反的習慣,此交通規則在越南並不適用,駕駛人必須把注意力放在各種地方,不但要注意其他駕駛人會隨意變換行車風格,也要注意行人隨時會在任何地方冒出來穿越馬路。然而,這些在德國都是不需要擔心的事,因為駕駛被要求嚴格遵守規則。

此外,德國駕駛人也嚴格遵守禮讓行人的規則,只要行人出現在合法的「穿越道」(就是所謂「斑馬線」的地方),而不是隨意穿越馬路,汽車駕駛人一定會停下來讓行人優先通過。總而言之,一般的建議是:請遵守規則,當孩子們的好榜樣

德國駕駛人嚴格遵守禮讓行人的規則

習慣 3:使用現金付款

在臺灣跟朋友們聚餐,餐廳若沒有先結帳的要求,通常會是餐後到櫃檯買單,這時候可能就會發生大家搶著買單,或有人偷偷先跑去付款的情況,不然就是各自支付自己的費用。當然現代的電子支付工具越來越先進,雖然電子支付工具是亞洲人的新潮,但是德國人還是非常傳統的,除了喜歡使用現金,也頗抗拒電子支付工具。

然而在德國聚餐想要各付各的卻比想像中容易,不太會出現以上敘述的情形,因為德國餐廳的買單方式多採桌邊服務,店員會帶著錢包到桌邊,然後問:

店員:「一起付還是分開?」(Zusammen oder getrennt?)
顧客只需簡單回答:「請分開」(Getrennt, bitte.)

並告訴店員自己想要付哪些項目,店員會幫你算好並單獨找零給你。也就是席間的每一個人獨立跟店員買單,這在德國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情,大家很樂於透過這樣的方式各付各的。

💡 德國的店員有最低薪資保障,不像美國服務生主要是靠小費賺錢,所以德國沒有強制給小費的習慣,一般是使用無條件進位法

例如:消費 25.2 歐元,大概給到 25.5 或 26 歐元即可。比較老派的人會認為給到 5% 小費比較體面,如果給 10% 小費(即所謂的「一成服務費」)那就表示你對於當天的服務「非常非常滿意」。

習慣 4:養寵物

「毛小孩」的風潮近年也逐漸在臺灣社會瀰漫開來,分成「貓派」跟「狗派」,越來越多人養寵物,並替他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調查顯示,28% 的德國人養貓,23% 的人養狗,總共約有 700 萬隻的家庭寵物,無飼主的流浪貓狗比例極低。

就整體來說,大多數德國人比較喜歡狗。除了被視為典型德國犬的中小型臘腸狗,許多德國人還偏好體積大、活動量大,食量也大的大型犬。這點跟生活空間有關,德國的人口密度不高,享有更多飼養大型犬的空間。

源自於德國的臘腸狗,德國人稱之為「Dackel」或「Teckel」

在德國,狗被視為家人,具有重要的陪伴功能,可以由飼主帶著進出大部分的地方:商店、餐廳、大眾運輸工具等等,店主或店員都會對狗表達親切,其他客人也不會表示反對。如果是在餐廳,見到客人帶著狗進來,店員還會主動遞上一碗水。相對於公共衛生觀念優先的臺灣而言,德國是一個更寵物友善取向的國家。

由於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和社會往來越來越少,導致數百萬德國人在疫情中越來越孤獨,因此疫情開始後,德國人養寵物的比率增加,這點是從聯邦統計局的「寵物稅」增加而觀察到的現象。在德國,養貓狗這類的寵物需要繳稅,但許多人還是很樂意養寵物,因為寵物可以讓生活增添不一樣的樂趣。(延伸閱讀:【學德文】10 個與動物相關的日常德文諺語

習慣 5:利用稱謂「您」保持距離

這裡的距離是指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心理距離。跟許多英文以外的歐洲語言一樣,德文的第二人稱有兩種形式:「您(Sie)」以及「你(du)」。這兩種形式不但使用的時機跟對象不同,所搭配的動詞變化也不同。

基本上使用「您」並搭配不需要變化的原型動詞來使用,是最安全而簡便的用法。「您」是一種客套用語,同時也製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陌生的成年人初次見面,一定是使用「您」的形式,就算彼此已經有所認識。但若是在工作場合,同事之間還是稱呼「您」。

德國的成年人很慢熟,除了已經認識的朋友以及家人,不太願意再容許新的人進入自己的社交圈。工作上的同事並不是朋友,因此透過「您」的用語型式保持距離,是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除非真的彼此往來很熱絡,到過對方家吃飯聊天出遊過好幾次,那或許在一年後有機會轉變成「你」的用語型式。

⚠️ 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如果在大學校園,或是共同朋友也在場的非正式的聚會上見面,才會比較自在使用親密型的「你」型式,有時候一開口說「您」還會被對方制止:Einfach "Du", bitte.(用「你」就好了,拜託)。


用 Glossika 一起增進德文能力

Glossika 多國語言學習平台專門為了口說表達而設計,提供超過 60 種語言學習資源各上千句的句型鍛鍊,由淺入深,逐步為你打造流利的外語表達能力,幫助你建立沉浸式的學習環境,就像有個外語母語的朋友在你旁邊和你說話。

Glossika 提供 7 天免費試用,申請帳號不必輸入付款資訊,也不用擔心試用期結束後被意外收費的窘境,立即加入 Glossika 的德文學習行列吧!


延伸閱讀

  1. 【德國文化】這 10 件事在德國千萬不可以做!
  2. 【德國文化】淺談德國的社會正義:德國式的正義感
  3. 【自學德文】推薦 6 個適合各種程度的德文 Podcast 節目,提升你的德文聽力

🦉 追蹤我們的 YouTube / Facebook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