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熟稔超過 20 種語言的跨文化溝通專家談日本

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大群人,喜歡學習語言到你可能無法想像的地步!每一年,這一群人會在世界上的某個城市舉辦「Polyglot Conference 國際語言大會」,過去七年曾在紐約、冰島的雷克雅維克、希臘雅典舉行過,而今年這一群人首次來到亞洲 - 日本福岡。在這個國際語言大會當中,你可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多語言好手恣意的語言交換、分享語言學習心得,也有滿滿的各式語言相關主題議程可以自由參加。

今年 Glossika 團隊也前往參與,除了我們的創辦人 Michael 主講一場議程之外,我們也訪問了多位在語言學領域非常知名的語言學教授和專家,這篇文章我們要介紹的是目前在日本九州產業大學任教的 Tim Keeley 教授。

Tim Keeley 教授的背景介紹

Tim Keeley 教授的工作和學術經歷都非常的豐富。在 General Electric (GE) 擔任行銷主管職之後,轉往學術界發展,研究專長為國際組織溝通、商業管理等領域,目前在九州產業大學任教,也曾受邀在上海、台北任教。Tim Keeley 教授為今年度「Polyglot Conference 國際語言大會」在日本的協辦夥伴。除了對於日本文化和語言有非常透徹的了解之外,也精通中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泰文、印尼文、尼泊爾語、波蘭文、俄文等超過 20 種以上的語言。

「2019 Polyglot Conference 國際語言大會」在日本的協辦夥伴 - Tim Keeley 教授

Glossika 與 Tim Keeley 教授的訪談

這次我們與教授的訪談主要以日本的文化為角度出發,請教授和我們談談他超過 20 年在日本久居的觀察。

Q1: 很多人說日本的溝通方式比較不直接,你的看法是?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Tim Keeley 教授首先介紹了「高情境文化 (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 」。這個概念是在 1960 年代由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 · 霍爾 (Edward T. Hall) 所提出,當時他就是用這個概念來研究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高情境文化 (High Context Culture)」常見於族群多元性低的國家,像日本和韓國都是,比較強調「集體 (collective)」的概念。而「低情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就是族群組成多較多元的國家,最具代表的就是美國,比較強調「個人 (individualistic)」。

在「高情境文化」當中,族群組成較不多元,說的話、受的教育、表達方式大多一樣,除了一些地域性的差異,但整體來說都是滿一致的。而以「低情境文化」的美國來說,族群組成非常多元,各族群之間說的話、表達的方式和行為差異大。日本是一個「高情境文化」國家,不需多說什麼,彼此都會有一些默契在,也懂得對方的弦外之意,許多東西不需要直接說明白,能留待文化去解釋。

Tim Keeley 教授與來自台灣的排灣族朋友 Lavulavu (右一) 和 Sagubi (左一) 

Q2: 有沒有什麼例子可以和我們解釋日本人比較「間接」的溝通模式?

日本有一個概念是「建前 たてまえ」和「本音 ほんね」。「建前 たてまえ」就是考慮大眾的觀感,而「本音 ほんね」就是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西方人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這樣不夠誠實,但其實不是,他們只是在說無傷大雅、善意的謊言。就像你的女朋友、老婆問你這樣好不好看,你可能會回答說「看起來很棒」這樣的感覺。

Tim Keeley 教授說在日本文化中,很重要的是你要當一個聆聽者並且答話。舉例來說,教授的太太是日本人,時常會因為教授沒有答腔,而抱怨教授沒有在聽她說話。教授接著和我們提到商務上的情境,假設一個外國人不懂日本文化也不會說日文,當這位外國人和日本人透過翻譯在洽談業務時,這位外國人就很有可能會被日本人的「はい」等答腔的話給誤導,以為日本人很滿意、以為生意會做成,但其實日本人只是在回應「嗯,我聽到了」的意思。然後當日本人說「我們會再看看」,其實也很有可能意味著「趕快走吧,我沒時間聽了」的意思。

教授也舉例假設你需要日本員工在很短的時間完成一份英文簡報,他們自己知道可能做不到,但是不會一開始就表達可能會做不到,會等到截止時間到了,東西沒有完成,才會跟主管說「那個... 我的時間不夠」。通常日本人會先起個頭,說「ちょっと...」,「ちょっと」這個字有很多意思,可能意味著「啊,我要講的這件事情很難說得出口」、「那個... 我有事情想要和您討論」等等,這個時候就變成老闆要自己去找出問題點了,這也是個高情境文化的例子。同樣的狀況如果發生在美國,可能員工在老闆發布工作的當下就會跟老闆說「基於某些原因,這個專案完成不了。」

Q3: 在 email 往來等文字方面的溝通,是不是就無法看出端倪?

Tim Keeley 教授說文字方面的溝通確實會漏掉很多訊息,也可能會產生誤會。譬如說 教授曾經在跨文化溝通的案例上看過法國人在信件中寫一些「我親愛的... 」,而讓收到信的人導致有誤會產生,以為是對方在表達什麼愛慕的情愫。

最後 Tim Keeley 教授不忘提醒大家,學語言有很多方法,也可以從很多面向下手,但是不要忘記文化的重要性,尤其在像日本這樣的高情境文化社會中,文化的層面尤其重要。到了日本,你可以多觀察周遭日本人的行為舉止,試著去暸解、尊重,讓跨文化溝通能更順利。

如果你想對日本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非常推薦你看看 Tim Keeley 教授的著作和跨文化的溝通研究:

如果你有興趣參加「Polyglot Conference 國際語言大會」,明年 2020 年將在墨西哥的喬盧拉 (Cholula) 舉辦,趕快開始學習墨西哥西班牙文吧!對了,別忘了免費體驗 Glossika,我們用演算法為你量身打造專屬的學習內容,幫助你用最短的時間增強語言能力,現在註冊開始 7 天免費體驗

glossika-homepage-1

完整訪談影片:


延伸閱讀

  1. 【2019 國際語言大會】與東南亞語言專家 Stuart Jay Raj 談泰國跨文化溝通
  2. 【2019 國際語言大會】與指標性語言學家 Alexander Arguelles 談語言學習態度
  3. 【2019 國際語言大會】Glossika 創辦人 Michael Campbell 談語言與原住民文化
  4. 福岡世界多語大會初體驗 Polyglot Conference Fukuoka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