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一個國土狹長的國家,南北差距 1600 公里,「戰南北」在這個國家可不是說笑話,而是真真實實打了 30 年的越戰(1945-1975)。在這樣深刻的社會與歷史背景之下,所謂的文化差異一定特別顯著,影響南北之間。無論是人與人的互動習慣、信任關係,以及對彼此的認知印象,這些差異都是日積月累的。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來探討一下,越南這個國家可能有著哪些南北差異吧!

越南本來是三個國家

現在的越南看起來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在歷史上並不統一。而這些分裂分治的情況,正是所謂南北差異的遠因。現代的越南國土上,在古代住著三群古民族:.南部:下柬埔寨(湄江三角洲).中部:占婆王國(又稱占城).北部:京族(安南、大越、越南)

首先看到南部的湄江三角洲,包含西貢(Sài Gòn,也就是現在越南第一大城胡志明市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原先其實並不屬於越南,而是高棉帝國的一部分,稱為「下柬埔寨」地區。隨著北方部族的壯大與遷徙,才在十九世紀初趕走了高棉族的勢力,把這個地區納入版圖。直到今天,柬埔寨跟越南當局,仍對於該地區目前已發展成國際觀光勝地的富國島(Đảo Phú Quốc),彼此存在主權問題的爭執。

中部在古代是信仰婆羅門教的「占婆王國」(Chăm Pa),受到印度文化影響很深,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來過這裡。占婆一度非常強盛,跟同樣強盛的北方部族不時爆發武裝衝突,甚至讓當時的大明朝廷數度介入調停。不過占婆自 16 世紀起開始衰敗,後來被北方部族併吞。現在只能在中越峴港的占婆博物館,一窺當年占婆王國的茂盛風華。

至於北部就是前面一再提到的那個強大部族,他們叫做「京族」(người Kinh)。京族的生活空間與中國接壤,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密切聯繫,從生活飲食到典章制度都受到中國深刻的影響,並且接受中國朝廷的冊封,在不同時期擁有「安南」、「大越」、「越南」等國號。

一千年來歷經各朝各代,京族人建立的這個國家,首都大多設立在現今河內市(Hà Nội)裡的昇龍皇城(Hoàng thành Thăng Long),直到末代皇朝(阮朝)開國皇帝(嘉隆帝)遷都中部順化皇城(Hoàng thành Huế)為止。隨著部族的強大與南遷,京族後來便成為整個越南最強勢的民族,少數民族不斷被「京族化」(如同中國的漢化),目前官方統計京族約佔總人口數的 90%。

越戰加深了南北分裂

越南自古以來是中華帝國的勢力範圍,到了阮朝中期首次與西方帝國主義交會,那就是法國。法國為了爭奪中南半島(法文:Indochine 印度支那)的霸權,不惜跟越南背後的老大打了一仗,是為「清法戰爭」,雖然清廷慘勝,結局卻是無力抗衡方興未艾的法國遠東勢力擴張,甚至觸及台灣基隆的和平島,越南歷史由此改寫,成為法蘭西帝國的勢力範圍,法國在此設立殖民政府,控制阮朝皇帝而不推翻他,共同構成特殊的統治結構。

二次大戰爆發,日軍全面攻陷歐洲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地,包括英屬香港、法屬印度支那(越柬寮)、荷屬東印度(印尼)、英屬馬來亞(星馬)等地。戰後1945年,列強以戰勝國之姿再度回到這些地方,但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其中,越南當地呼籲推翻法國殖民者的聲浪,以北方共產黨領導人胡志明為首。法國當局不肯退讓,跟越共打了一場奠邊府之役(Chiến dịch Điện Biên Phủ)被趕出北方以後,仍繼續在南方控制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帝),跟北方的越共形成對峙之勢。

由於戰後全球反共的領導者是美國,因此美國也加入了戰局,最後形成南北分裂,擴大為持續 30 年的越戰。當時的南越/西貢當局、中華民國/台北當局、南韓/漢城當局,是美國佈署在西太平洋的反共大連線,也是反共最前線,對抗的是越共、中共以及北韓背後的蘇聯勢力。

政治經濟差異

北方是京族故土,是越南千年首都之所在,國家意識強烈,認為要團結對抗法國,趕走殖民者。南方是富饒的魚米之鄉,對外來事物的接納程度較高,願意與美國、法國等外來力量合作。兩者在政治的選擇上,首先就已出現差異。

然而後來的歷史是北方征服南方,越南被北越共產黨全面赤化。初期,物價飛漲,經濟生產中斷,社會上的有識之士不是被抓、被殺,就是逃亡海外,五、六十歲以上的南方人,尤其是流亡海外的南方人,一講到越共就難掩痛恨。北方是政治中心,人民對於越共的支持度相對堅實。我曾經用破破的越南語向計程車的年輕司機詢問:「đây là Chủ tịch @$%#?」話音未落,小哥立刻肅然起敬,只差沒有「全體肅立唱國歌」,他用三根手指慎重指向前方:「是的,這裡是主席府。」(Vâng, đây là Phủ Chủ tịch.)那個手勢表情令我印象深刻。

越戰結束四十幾年來,共產黨一黨專政,統一思想,言論審查,事實上一般現代越南人不分南北,往往都相當政治正確,堅定跟著黨走,沒有什麼意見分岐的空間,只是在北方政治氣氛更加濃厚。

南方淪陷以前,據說一個工人工作一個月,可養活全家七口,淪陷後工作一個月僅能勉強養活自己。越共後來效法中國鄧小平的政策,1986年開始了越南的「改革開放」,越南的整體經濟情況才逐漸得到改善。而就在越南「改革開放」以來,南北的經濟差距開始慢慢顯現。南部的經濟總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二,而且南部人口多,國際化程度高,許多外資企業決定在南部設廠,帶動南部經濟更加發展。由於越戰的結局是北越征服了南越,北方也是京族的千年故都,看待南方總帶有一種優越感,常讓憑藉經濟實力崛起的南方感到不是滋味。

越南國家的權力分配也呈現南北兩派。在北越征服南越之後,南方派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按照現今越南政治不成文的規矩,「國家主席」一般是來自北方,而「總理」則往往出自南方。北方派系相當保守親中,南方派系則相對開明親美,南方經濟實力越來越強的同時,也帶動了南方派系勢力的崛起。國際新聞提到越南的時候,往往只聽到越南「總理」,倒是很少提及越南的「國家主席」。凡此種種,北方派系恐怕不會坐以待斃,必定設法找機會扭轉局面,因此有可能造成南北的對立再次加深。

個性差異

一般人的個性方面,北方可能是過往較為窮困的緣故,人民吃苦耐勞,比較願意在工廠裡面工作。因此,不論是在越南的外資工廠,或是在台灣的工廠,場內越南工人大部份是來自北方。北方人除了刻苦之外,個性上也偏向保守、嚴謹,據說也比較功利,亟思進取、力求表現。

南方有著湄江三角洲的滋養,氣候溫熱,自古農業發達、商業興盛,經濟生活稍寬裕,因此人的個性上比較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同時也不像北方人那麼願意在廠房裡辛苦工作。許多南方人喜歡從事服務業,像是商店、餐廳、咖啡館、美容院、KTV、美甲店、按摩店等等,而這些工作一般北方人則較不願積極投入。

飲食差異

整體來說,北方菜色偏鹹,南方菜色則稍微偏甜。有一種說法是,糖在古代價格昂貴,只有經濟情況較佳的南方人才吃得起。這跟台南府城「好野人」才有糖吃的論點相同,用來說明台南的食物為什麼會偏甜。

此外,北方四季分明,有著短暫而寒冷的冬天,需要暖暖身子,因此發展出我們在台灣也看得見的「越南羊肉爐」。與此相反的是,南方四時如夏,他們是不吃羊肉爐這種熱食的。南方更多的是各式飲料冰品,例如傳統的雷公草(崩大碗)就是清涼退火的好物,這在北方是找不到的。

我們常見的越南河粉,在南北也有不同的吃法。台灣人習慣的通常是南方口味,就是加入九層塔、魚露、辣椒、檸檬、豆芽菜、各種香草一起搭配食用,因為台灣的越南餐廳通常是南方人移民過來開的。至於北方河粉的吃法稍微有點不同,味道比較沒那麼複雜,只是在濃郁的湯頭裡加入超大量的青蔥,隨喜添加魚露、辣椒、檸檬,然後搭配油條食用,也是別具特色。

民族差異

越戰以前,西貢第五郡住著許多祖上來自廣東的華人移民,形成華埠。儘管越共專政之後大力推行華人越南化,大幅削弱了華埠的榮景,但至今都還能在第五郡看到一些餐廳使用繁體中文招牌、菜單,說著廣東腔很重的華語,招待我們吃到百年前原汁原味的廣式料理,像是叉鴨、燒豬、雞蛋麵這些,台灣人也熟悉的好味道。

「穗城會館」(穗城即是廣州的別稱)裡面還供奉著天上聖母媽祖,頓時讓人備感親切。廟婆只會說廣東話,看著牆壁上用繁體中文印製的《西貢解放日報》,寫著一些共產黨的事情,突然有種不知今夕是何年的錯置感。沒錯,在這個以京族為主體、共產黨專政的國家,華人只存在這座南方大城的這個角落。反觀北方雖然與中國接壤,但自古以來彼此衝突也多,沒有規模清楚的華人移民,更沒有形成聚落。北方人也不拜媽祖,但受到漢傳佛教的影響,敬拜觀世音菩薩。

越南中部的峴港,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觀世音菩薩像。(作者自攝)

語言差異

越南因為國土狹長,導致越南語也有所謂的北部音、中部音、南部音,發音與用法皆有所差異;關於越南語言的南北差異,作者已另闢專文 〈【學越南語】越南語也戰南北!?認識越南語的南北音差異〉,歡迎讀者參閱分享。

Glossika 也有提供越南語學習資源(北部音及南部音皆有!),現在註冊就能免費試用 7 天👇🏻

學越南語北部音

學越南語


延伸閱讀

  1. 【學越南語】越南語也戰南北!?認識越南語的南北音差異
  2. 【學越南語】越南語其實是臺灣第一大外國語?而且越南語和中文竟然這麼像!
  3. 【自學越南語】如何利用線上資源學越南語,推薦你 6 個學越南語的線上資源